
本文转自:人民网配资开户公司
网连世界
中国技术经验助力沙特新城绿化
人民网记者 管克江
中东地区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对沙特而言是一个国家级挑战。为此,沙特启动了包括种植100亿棵树的计划,采取了包括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恢复退化土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措施。
长期以来,中国扎实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中国科研人员和治沙工作者研发出一系列先进治沙技术和方法,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国成功治沙经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宝贵借鉴。
在沙特阿拉伯西海岸城市吉达,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四航局负责实施的吉达市中心综合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简称“吉达综合开发项目”)正加快推进。园林景观是吉达综合开发项目的关键环节。新城区计划种植凤凰木、小叶榕等93种苗木,总数超过50万株。为此,项目部特意在郊外建立了一个苗圃。
走进苗圃,仿佛置身于细雨中:一株株凤凰木、扁轴木被湿润的水雾包围,叶片愈发碧绿。这是因为苗圃配备了智能喷淋系统与湿帘装置。通过这套系统,基地内50摄氏度的高温可被有效降至28摄氏度以下,同时实现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的动态平衡,为植物生长提供理想环境。

工作人员在检查绿植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管克江摄
沙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并不利于大规模绿化。项目部在苗圃中引入了多项新科技。项目总工程师申昌洲介绍,吉达当地水源的含盐量和悬浮物含量超标高达17倍,若直接用于灌溉,会烧伤苗木根系,威胁绿植存活。
团队经过分析后,决定采取智能净水与施肥相结合的方案。历经10余次论证及20余种肥料适配性测试,最终开发出一套为当地量身定制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申昌洲介绍:“我们不仅将培育效率提升了两倍,有效避免了土壤盐碱化导致的板结问题,还确保首批2000余株试验苗木全部顺利成活。”目前,苗圃基地已成功培育苗木3万余株,存活率高达95%。
这套智能种植系统由项目团队与国内专业厂商联合研发。申昌洲表示,目前,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有望为中东干旱与盐碱地区的绿色建设提供可借鉴经验。苗圃的成功实践,也为项目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绿化种植提供了可靠的智能灌溉示范方案。
中国港湾中东区域管理中心总经理杨志远表示,绿色、智能是沙特经济多元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中企积极参与高水平合作、挑战高难度项目,将为中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力。
此外,沙特阿拉伯政府部门与中国绿色企业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此前,沙特国家植被发展与防治荒漠化中心和中国治沙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库布其治沙技术服务,助力沙特实现“百亿棵树计划”。
2023年8月,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期间,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中阿未来在抵御干旱影响、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方面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配资开户公司,中国积极分享治沙经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启泰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